“伫立乡情馆”系列报道|七旬老人四间门面房“盛”乡愁

华人
来源: 标签:乡情乡愁伫立系列报道门面房 2019-12-21 15:41:18
宿迁网讯(记者 吴慧林 李淑艳)在泗阳县裴圩街道和平路上的四间门面房里,古老的大牛车静静地“躺”在室内,一件古朴的蓑衣挂

宿迁网讯(记者 吴慧林 李淑艳)在泗阳县裴圩街道和平路上的四间门面房里,古老的大牛车静静地“躺”在室内,一件古朴的蓑衣挂在墙上,石磨、犁、斗笠、马灯等各式渐渐离开现代农家生活的用具都井井有条地陈列在展示厅……这是记者12月19日在泗阳县裴圩镇历史民俗展示馆看到的。70多岁的馆长袁大伦,坚持“自费收藏、公开展览,免费参观、奉献社会”的原则,让民俗展示馆发挥作用。

泗阳县裴圩镇历史民俗展示馆

A “文物”诉说时代变迁

裴圩镇历史民俗文化展示馆为袁大伦个人创办,这四间门面房也是他的。 四间门面房共有300多平方米,设为两个展厅,第一展厅主要展示近现代货币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实物;第二展厅主要展示本地区百姓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农家生产生活用具有1000多件。藏品虽多,袁大伦却有一条铁打不变的原则:只收藏不买卖。香港一位女企业家出上千元要买他收藏的一对石门墩,被他婉言拒绝。

布票、抗币、 花轿、面子床、独轮车、风箱、石碾、花生筛、织布机……大大小小的物件分门别类地摆满了两个展厅,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条通向千百年来我们祖祖辈辈艰辛的生活隧道。袁大伦指着一架木制结构的织布机介绍说,这台织布机是晚清时期制造的,到民国后期停止使用,目前保存完好。早在战国时期,孟母教子就用“子不学断机杼”来教育孟子,机杼就是织布机上用来穿纱织布用的一根木棍。早期用的织布机是用手拿线梭来回传递经线和纬线交叉而织成布,工效较低。明代泗阳纺织家卢廷兰,通过技术革新,改造成脚踏手拉式织布机,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卢祖的发明是泗阳人的骄傲。

在袁大伦眼里,每一件藏品都是至高无上的文物,每一天,他都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他收藏的旧自行车就有十几辆。“以前谁家要有一辆自行车那就是很有钱的人家了,后来有了28型号的永久、凤凰双杠自行车,一些头脑活络的农民就以它作为运输工具,骑着双杠自行车背上一二百斤粮食到周边地区卖。”

袁大伦在介绍他的“宝贝”

B 门面不租只为办馆

谈起创办“裴圩镇历史民俗展示馆”的想法,袁大伦告诉记者,2004年退休在家的他看到农村沿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工具已被机械化、电器化所代替,反映旧时代的历史文化实物正渐渐消失,他为了拯救这些承载着时代历史信息的实物,把民俗文化尽可能多地保留下来,让子孙后代了解过去的生产生活情况,便萌生了收藏这些物品并将它们展示出来的想法。

记者询问:“你把市口位置这么好的四间门面房作为民俗馆不出租,家人能理解吗?”站在袁大伦身旁的老伴插话说:“当初因为此事,我都要和老袁闹僵了。他已经把退休工资一大半用于收藏这些物品了,再把这四间门面房搭上,这能让人理解吗?这一间门面房月出租200元,这四间就是800元,可以补贴家用了。这展示馆开办又不收别人一分钱,全免费,我们图啥?但老袁就是喜欢这东西,没办法。现在想想,每年都有许多人专程来看看,感觉付出也值了。”

来这里参观的有普通百姓,也有各级领导,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2011年5月,远在外地的王开成夫妇回到家乡裴圩,他们参观了展示馆后,夫妇俩站在大牛车旁照相留念。他们追忆起童年与大牛车相伴的时光。王开成临走时签名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回到家乡看了旧时的文物,回忆当年往事,感慨万千,确感古人和老祖宗生活之艰难,我们更应珍惜今日之幸福生活。衷心感谢老袁的无私奉献。

今年春节期间,上海的张先生在网上看到裴圩镇有历史民俗展示馆的消息后,正月初三,他便带着两个孩子慕名到此参观。

袁大伦很自豪地说:“我这民俗展示馆,老人看过后触景生情,目睹旧物思念故人,他们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学生和年轻人看过后,可以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教育他们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爱家乡、建家乡的热情。我把这些‘宝贝’总结四句话:财富的积累,精神的享受,文明的传承,文化的保护。我会继续把历史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如今,裴圩历史民俗展示馆已成为学校青少年教育基地。每年,很多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来到这里参观。

农家生产生活用具

C 心里藏着一个愿望

交谈中,袁大伦老人还透露了内心的一个想法,就是建一个像样的民俗收藏纪念馆。“要是有个像样的纪念馆,我一定要建立淮泗县历史文物馆,作为民俗收藏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袁大伦说:“抗战时期的1940年9月,根据对敌斗争需要,从洪泽湖以北,淮阴、泗沭、泗阳和安徽泗县之间,组建了淮泗县。到全国解放,淮泗县仅仅存在10年时间,当时县政府所在地就在当今裴圩镇街道北侧。淮泗县抗日民主政权为洪泽湖周边的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收藏了淮泗县的印章、文件、工资表、任命书等200余件物品,算是比较全面的。”老人收藏淮泗县物品的消息也被广为传颂,在淮泗县工作和战斗过的革命先辈后代们听说了,分别从安徽、上海、北京等地赶来参观。“作为一名农民收藏家,我有太多的不舍,我的收藏是为了生长在这片沙土地上的人们永远记住这段不朽的历史。”

袁大伦说:“收藏是我的爱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心情愉快。我还会继续收藏下去,为年轻人了解历史尽自己一份力量。我都七十多岁了,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想建立一个像样的民俗收藏纪念馆,这样我的这些宝贝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好民俗文物,留住记忆,留住乡愁,让儿孙们永远记住自己的根。”

分享:

友情链接

  • 华人娱乐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2816822384@qq.com

    Copyright © 2019 http://www.hrylw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首页